【本報訊】(記者 周婷)幹細胞(Stem Cells)領域是當今世界生物醫學研究的前沿焦點,香港學者成功作出突破,為有效治療遺傳病及脊椎損傷等永久性疾病帶來曙光。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藥理學講座教授趙德秋及其研究團隊,研發出稱為「創新性多合體」(Polyomnics)的專有小型化學分子,能誘導不同的人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改造成幹細胞,可望修正遺傳病的基因及進行其他細胞層面的治療,更因而獲得「第3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有關技術預計在5年內逐漸成熟,開展人體臨床實驗,並於10年後推出市面,造福全人類。
趙德秋介紹指,「創新性多合體」是通過藥理學原理,將不同的化學物質組合而成的專有小型化學分子,能誘導人體細胞轉化成多幹細胞,更可以專有化學技術,為病人的神經細胞、肝細胞、纖維母細胞等專門組織,重組成度身訂造的專用幹細胞。而轉化後的細胞,可用於細胞治療、生物軟組織工程、藥物開發或疾病演變的基礎研究,更可望發展以修正帶有遺傳病的基因。此外,新技術亦有較高的重新排序特質,或可減低細胞基因突變而引發腫瘤等其他病變的風險。
以地中海貧血病為例,現時全港約有8.5%人口患有此由基因病變引發的遺傳病,患者要接受定期輸血以穩定病情。
趙德秋表示,憑藉新技術,只需要抽取患者的身體細胞如皮膚細胞,再利用「創新性多合體」,即可將之轉化成優質的幹細胞,輸入病人體內「打低」有基因病變的壞細胞,達到治病效果。參與研究的同系博士生黃冠庸笑言,由於「羊毛出自羊身上」,病人利用這種幹細胞治病,更可消除輸血導致的排斥問題。
至於脊椎受創等難以自動復原的永久損傷,亦可透過新技術轉化而成的專用幹細胞,進行修補與治療。趙德秋指,目前研究團隊仍致力探求效果最佳的化學分子組合,下一步或會開始進行動物實驗,預料5年內可發展至臨床階段,希望10年後能達應用層面,用於不同病人身上。
「微膠囊相變材料」省電亦獲獎
除多合體的發明外,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教授牛建磊及博士生張蒴共同研發的「微膠囊相變材料」,亦獲得發明展的評審團特別嘉許金獎。有關物料可代替傳統的融雪製冷技術,應用於工廠、大廈的空調系統,可最多節省50至60%用電量與電費,對環境及「荷包」均有益處,一舉兩得。當中的原理是透過與蓄能裝置的配合,系統可在晚上較低用電量時,把能量儲存起來,並於用電量高峰的白天時間,把蓄能釋放以支持空調系統,達到節能效果。
牛建磊指,使用新材料製冷的空調系統,平均可使用10年或以上,比以往運用融雪技術的空調,約4至5年便要更換雪種維持製冷效果,其壽命更長、持久力更佳。有關發明亦已於美國申請專利。
理大在是次發明展中,還獲得3個銀獎與1個銅獎(見表)合共6大獎項,成績出眾。各得獎者均表示,未來會繼續改良作品的不足之處,並積極尋求與廠家合作將發明產品化。
原文: